close

台大農場裡有一幢古老的木造日式平房
沒有人知道這棟房子是誰蓋的...最早又是做什麼用的
而無論學校裡曾經發起過多少古蹟保存運動
這幢木屋又好像不曾存在一般...從來沒人注意過

我對這棟古老的平房一直都有很特殊的感覺
不只是學生時代曾經在這裡度過無數的田野工作時光
更是因為這幢木屋就像是一個超大的時空膠囊
當你無意間開啟了一扇從未開過的門
進入了裡頭一間陌生的房間
時空就錯置了
許多早已被人們遺忘
煙沒於科學史洪流中的情境、器物、書籍
都一一在目
彷彿這六、七十年的時間都不曾走過一般

2003年我任農藝系助教時
曾經對這幢建物進行比較詳盡的調查
還意外發現台灣蓬萊米之父 磯 永吉(註) 先生的全套個人藏書
(此套書籍後來轉移給總圖特藏組收藏)

城鄉所張維修先生曾於「台大管有殖民時期建物及宿舍調查研究報告」中
特別描述此一編號37號的木屋為農場中相當特殊的建物

然而關於這幢木屋早期的一切卻都是個謎
什麼時候蓋的?
誰蓋的?
功能是什麼?
無數的問號......
最早的文字紀錄僅見於台大農藝系簡史中
「...民國45年(1956)本系林正義教授成立種子研究室,設於農場木造房屋內...」
其餘資料付之闕如

即使於「台大管有殖民時期建物及宿舍調查研究報告」中記載該建物的建成年代為1935年
但由於一直無法連絡到張維修先生本人
無法確認該年代的出處與可靠性
因此我決定自己做點功課

總圖的輿圖室有一部遠流出版的「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
是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於大正十年(1921)到昭和三年(1928)間所測繪的
由於有軍事用途的考量
相信精確度應該頗高
我找到當時稱為富田町公館地區地圖予以翻拍


再利用Google Earth找到同一地區的高解析度衛星影像



接下來利用Photoshop做圖片大小調整與圖層疊合

我選擇的疊合基準線有4條
分別是舟山路、基隆路4段144巷(鹿鳴堂旁那條路)、基隆路3段156巷(農場與造船系間那條現在是機車停車場的路)以及瑠公圳支流(現今舟山路上有一小拱橋,下方即為該支流,該支流目前雖直接流入生態池,但早期應是流入目前要進入生科大樓停車場車道旁與農場鄰接的大水溝,然後沿著目前農場與園藝系精密溫室交界處,穿過基隆路出去,如果到現場仔細觀察,該水道現在仍然存在,只是沒有水了,也就是舊地圖上中間那條像蚯蚓的抖抖線)
會選這4條線是發現今、古地圖上都有這4條線

4條線對準了以後

BINGO!!!!!!!
找到了

在現今平房的位置上赫然對應到了一個長條形的建築圖例

另外在古地圖左上方那個"高等"的"等"字下方有兩個平行的長條方塊建築圖示
分別坐落在農業總合館及共同教室的位置上
應該就是傳說中已經消逝的的6號及7號館
(詳見「臺灣大學校史館」- 幾號館  一文)

這區的地圖是大正14年(1925)測繪
假如這地圖夠精確......
這平房應該是台北帝大校地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專門學校」時期的建物
歷史將可再往前推10年
成為目前台大校地上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


註:
磯永吉,日本廣島縣人。1911年畢業於東北帝國大學農學科,曾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擔任技手、技師。1919年前往歐美各國留學。1925年年底,赴中國南部、香港、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爪哇等地考察農業,回台後任臺北帝國大學助教授兼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技師,致力於蓬萊稻的育種研究。1928年獲農學博士學位,轉任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教授,擔任農學、熱帶農學第三講座;仍兼中央研究所種藝科長。1942年任總督府農事試驗所長。編著有《稻の育種事業》、《臺灣稻之分類》、《水稻耕種法》、《臺灣亞麻的將來》、《改良蓬萊種的要點及方策》、《臺灣稻之育種學研究》等論著。

1921年,台北廳農務主任平澤龜一郎及技師鈴田巖、磯永吉在竹子湖試種"中村種"。其後,原種田稻種的育成與栽培技術的改進,大都由當時服務於台北帝大的磯永吉博士負責,所以台大校園內有一塊蓬萊米試種區(椰林大道4號館旁),竹子湖原種田事務所前面也有一塊地是屬於事務所做為實驗之用,蓬萊米在台灣試種成功,磯永吉博士功不可沒。1926年5月5日,日本人在台北鐵路旅館召開的日本米谷會第19次大會,該新品種獲得台灣稻米改良競賽第一名。當時磯永吉博士提出以「蓬萊米、新高米、新台米」來稱呼台灣種植的日本引進稻所生產的米,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以台灣為蓬萊仙島而命名為「蓬萊米」,從此以後,在台灣種植的梗稻就被通稱為「蓬萊稻」。由於磯永吉對蓬萊種的培植有卓越貢獻,故被稱為「蓬萊米之父」。 

戰後,磯永吉留在臺灣擔任臺灣省農林廳技術顧問,退休後1956年始返回日本。政府為了酬謝他對臺灣農業的貢獻,特別贈與他三餐足用的蓬萊米,直到辭世為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shisa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